|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二维码

库卡-代理商

库卡(中国)代理商|库卡机器人集成

新闻分类 更多+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更多+

  • 联系人:张一鸣
  • 电话:18621383605
  • 邮件:zym@gongboshi.com
  • 手机:18621383605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工业机器人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新闻中心
中国工业机器人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发布时间:2019-07-31        浏览次数:220        返回列表
 

  在中国的制造一线,由于劳动力短缺和人工费上升,自动化和IT(信息化技术)化已开始扩大。中国政府在高科技产业培育政策“中国制造2025”中,鼓励企业在工厂引进机器人,推进产业升级,同时积极提高机器人的国产比率。在中国,目前机床等的需求下滑,但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望扩大。不过,核心零部件依赖日本制造等,国产化的推进还面临很大障碍。

 

  在借助工资低且丰富的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近年来劳动力短缺和人工费上涨加剧,产业升级成为紧迫的课题。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目标是普及采用机器人和IT的智能制造,同时将工业机器人的国内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3成以上提高至2025年的7成。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显示,中国2013年超越日本,成为居世界第1位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现在的市场规模占到世界的3成以上。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工厂不断普及。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经济低迷,出现了推迟投资的趋势,但中国每1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台数是日本的3分之1,从长期来看,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人均生产效率在5年里达到2.6倍”,制造路由器等通信设备的上海剑桥科技的首席执行官(CEO)黄钢这样表示。2011年启动工厂的自动化。在外形犹如人类的胳膊、能完成复杂动作的手臂型机器人排成排、长80米左右的完全无人化的生产线上,安装了大量传感器和摄像头。为了产品顺利传送,引进了自动控制系统,形成了能应对劳动力短缺的体制。

  

  工业用品的中国调查公司睿工业(MIR)的统计显示,2018年的智能制造投资规模比上年增加46%,达到696亿元。接受补贴的项目与上年同为100件,但即使没有政府支援,推进智能制造的案例超过达到上年2倍的1000件。

  

  关于在制造一线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和机床的生产商,日本和欧洲的企业的存在感突出。睿工业统计显示,在中国市场,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瑞士ABB等外资(不含中国企业旗下的德国库卡)占到份额的6成以上。

  

  在中国当地,仅对国外零部件进行组装的企业很多,但当局不断推出扶持政策,在*近10多年时间里,扶植出了一批新兴企业。代表性案例是以中国科为母体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出了人在附近分担工作的安全性高的协动机器人。熟悉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的小菅一弘教授认为,“性能媲美日欧企业”。

    

  此外,还出现了面向中小工厂供应低价国产产品的企业。在金属焊接用机器人领域,2014年成立的欢颜自动化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国内企业拥有*大供货量。该公司副总裁史宏伟充满自信地表示每台机器人的销售价格不到外资企业的一半。为了降低成本,2019年在一部分零部件领域启动了自主生产。

 

  在机床领域,新面孔也在出现。在2家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恶化的背景下,也有正在崛起的企业。其中之一,宝鸡机床集团开发出了可用1台完成复杂加工的五轴机床,而在这一领域一直是外资企业具有优势。该公司负责人强调在技术方面外资有优势,但在价格上有优势。

 

不过,虽说工业机器人是政府政策的重点,但获得补贴、掌握有能力与外资展开竞争的技术的企业属于少数。有专家认为,“和外资企业能在一定程度上竞争的中国当地工业机器人企业有30家左右”。

  

  课题是缺乏感知机械臂位置的编码器(encoder)与嵌入机器人关节的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和让多个机器人展开协作的经验。在政府计划中,针对核心零部件提出大胆的目标,表示将现在仅为2成左右的国产比率提高至7成。

  

  睿工业的董事林广树认为技术上的壁垒还很高。虽然市场扩大将推动当地企业的供货量增加,但在需要先进技术,面向汽车和电子产品的工业机器人领域具有优势的外资企业的存在感依然突出,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即使到了2025年,与现在相比也将仅仅稍微提高。


文章转载至日经中文网
 

更多库卡机器人

 

返回
顶部